迪马之愚——从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说起
2019-03-24 19:08:09
  • 0
  • 0
  • 2

迪马之愚——从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谈起

文/俗士

一、梗概

迪马·尼基丁是一个具有建筑学二年级水平的房管局管道维修工,也是世人眼里的傻瓜、白痴,在一次对突发的热水管爆裂事故维修时,发现一幢建于赫鲁晓夫时代的九层公寓楼存在严重问题,即:承重墙上有一条从上至下贯穿到地基的裂缝,并且楼已经发生倾斜。迪马用自己所学经简单测量和计算做出那幢楼可能会在一天内倒塌。由于房管局首席工程师因酗酒无法工作,于是他开始了一场为拯救住在楼内的820人的行动。他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不仅是他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腐败的官僚集团。同时他的行动也是在反抗社会沉沦,结果注定是悲剧性的。就在他成功将楼内居民带领出大楼后,被他拯救的人看到楼还没倒塌,就愤怒地把他暴打在地,然后回到虽然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但尚且温暖的危楼里,扔下蜷缩在冰冷地上的迪马。这就是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讲述的故事。

影片故事情节虽然不复杂,但很抓人,摄影、对话也不乏精彩之处。比如,拍摄迪马去市长妮娜五十岁生日晚会的路上的长镜头用得非常好——迪马独自穿行在寒夜,偶尔投在建筑物上的身影和坚定而急促的脚步声和气息精彩的的刻画出迪马只身一人反抗社会黑暗的勇气和心怀大众命运的情怀。而当他表情急切,风尘仆仆出现在妮娜生日宴会时与其他参加宴会的丑态百出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之间鲜明的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此外,影片的对话可圈可点。比如:开始迪马在家里与母亲的对话,后期在汽车里与妻子的对话都很精彩且意味深长。最精彩的莫过于,妮娜他们得知自己辖区有一幢住有820人的公寓楼随时会倒塌后,开始是惊慌、害怕、相互抱怨,并在慌乱中为疏散楼内居民做了一些应急安排。然而在冷静下来后,为了不让他们贪腐之事败露,他们立刻决定置之不理任事态发展,完全不顾楼内居民的死活。并为掩盖真相开始销毁证据,甚至决定杀死包括同伙及迪马等知情者。整个过程扣人心弦,把妮娜他们贪婪、阴险、残忍的恶人本质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妮娜“我也是母亲,我也是女人,我也有自己的生活”的哀嚎则向观众展示了什么是强盗逻辑。说到这里,我想顺便说点题外的话。前几年互联网流行过两个观点:一个是贪官人性论,即从贪官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对他们进行美化,如,好父亲、好丈夫,强调他们的人性淡化他们腐败及渎职之恶;另一个是说贪官贪腐是迫不得已之类的。我认为《危楼愚夫》中妮娜的哀嚎恰好给了持上述观点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二、隐喻

不难发现《危楼愚夫》其实是一部政治寓言。

其中那幢建于赫鲁晓夫时代的九层公寓楼隐喻的是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虽然俄罗斯在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与苏联有着本质不同,但俄罗斯不可避免的残存了一些苏联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印记和影响——表面上的民主制度骨子里还是专制。普京和梅德韦杰夫表演的总统、总理二人转就说明了这一点。

楼内的居民是俄罗斯底层人民。他们生活状况窘迫,颓废(如:酗酒、赌博、吸毒及家庭暴力等),精神状态萎靡、冷漠而无望,就像片中所说“活的像动物”。最关键的是,他们失去了自己站起来建设美好家园的能力和勇气,宁愿蜷缩在旧体制残存的安逸中得过且过。——影片结尾,即:危楼里的居民被迪马叫出来后,他们看看大楼还竖立在原地就纷纷回到楼里就是这种状态的写照。

妮娜他们则是指俄罗斯的官僚系统,而这个系统已经烂透了,有权者,如妮娜,贪污腐败。无权者,以那个首席工程师为代表,因酗酒无法履行职责。

那条承重墙上贯穿至地基的裂缝,隐喻的是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腐败了,包括底层的人民大众。

迪马和他父亲分别代表俄罗斯和前苏联两代知识分子(这里知识分子是指公共知识分子),代表了社会的良心和希望,却不被人民理解。作为苏联时期的知识分子,迪马的父亲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只能是做一些表面的修修补补,就像影片中描述的一样,每天修一张价值不大的椅子。只因为他“工作并且不偷盗”,只因为他对把公家管子拿回家的人说了一句,那些东西不属于我们,就没人愿意接近他,就像他自己说的,“活了60年,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对于迪马父亲,或许有人会认为他是在维护一个腐朽的旧制度,不值得尊重。然而,反过来他也和其他人一样,不工作却拿公家的东西才是对旧制度的反抗吗?不。他们只是破坏者,是蛀虫,在任何体制里都会被唾弃。我觉得对于迪马父亲这样的人,鲁迅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中的一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最好的回答。

迪马与他父亲不同,有了比父辈多一些的空间,所以他不想像父亲那样停留在修修补补上,他的理想更大,想带领俄罗斯人民走出旧时代的阴影,然而结果令人失望。因为,人民的思想、精神已经融化在旧制度里了。就像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一句台词所说:“ 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痛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就会依赖它。那就是体制化。”他们不愿意为新生活忍受寒冷,旧制度余温尚存……

三、迪马之愚

对于《危楼愚夫》我是去年初才听说并观看的,随后在凯迪和知乎两个网站看到很多相关影评,读之感到很受益,不过也很遗憾。因为没看到有人评论迪马的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不应该被忽视。在众多评论中有一篇《楼塌了,820条人命,你救不救?》(原文以附件的方式列在本文结尾。)有必要提一下。我认为这篇影评所表达的观点与影片刻画的迪马的形象正好相反。迪马一心想拯救楼内的人,从未考虑过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值不值得救。而这篇影评却表达了对楼内居民的嫌弃,给了一个值不值得的判断让人选择。

《危楼愚夫》应该是引进中国后起的片名,原名直译过来是《白痴》。其实迪马的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愚,不是疾病意义上的白痴或有智力有缺陷或认知障碍,事实上他很睿智,目光如炬。他从人们视而不见的现象中看到危机。迪马之愚在于他做人与众不同,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在于他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在于他的执着和勇于行动。这一切用世俗的眼光看就是傻瓜、白痴,但却是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台湾作家殷海光在《知识分子的责任》一文中说:“一个知识分子要成为一个健全的知识分子,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注重德操;第二献身真理。”可以说,对于公共知识分子,德操(道德)是第一位的。我认为殷海光说的是对的。但是可悲的是在中国前几年,虽然知识分子在社会上也曾激起了一点涟漪,但很快成了笑话,甚至因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的原因,女性公知被讥讽为母知,其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形象不佳。比如,中国公知曾群体性地把韩寒这样一个半文盲(说他是半文盲不是贬低他,而是因为他初中都没毕业,并且在面对抄袭质疑时连他自己的作品《三重门》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显得非常木讷,而在谈论赛车和女人时却能侃侃而谈,并且居然能把“四两拨千斤”这么一个常用且简单的成语抄成“四两拔干片”。这明显是照葫芦画瓢而不解其意的表现。)捧成公知领袖,并且吹捧时极尽谄媚之言,毫无底线。记得,后来有一位左派网友说,中国公知集体覆灭于“韩战”。后来公知们又弄出了一个“公知污名化”的概念,不是反思自身的不足而是将自己不被大众理解归咎于别人抹黑,是被污名化了。似乎很委屈,还煞有介事地闹腾了一阵子。

除了在韩寒事件中表现,中国公知在“炒房运动”中集体失声,甚至为炒房寻找理论依据而变成房托。这说明中国的公知不关心百姓的疾苦,成不了社会良心。我认为,中国的公知太精明,太善于经营自己(在最近听到的与公知有关的消息不是为真理发声,不是为百姓请命,竟然是某公知搞了个“某某私酿”,卖起了酒,更要命的是其卖酒的宣传还被人起底扒出虚假宣传的丑行)。我认为,中国公知普遍缺少的恰恰是迪马之愚。

如果,迪马之愚是一种品格,那知识分子在具备这种品格的同时能不能是一个精明的人呢?我想,没这个可能性,因为一个精明的人很明确自己的利益所在,就会为了追求利益去随波逐流,就会同流合污。所以,挺残酷,似乎要想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就要舍弃很多东西,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吧,其实结果一开始就定了,在于你想要什么。中国的悲剧在于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自以为不傻的人想二者兼得了,结果变成了伪君子。

附:《楼塌了,820条人命,你就不救?》

文章链接:http://m.kdnet.net/topic-12640095.html

2019年3月24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