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到的总是牺牲规则呢?
2020-08-05 19:37:31
  • 0
  • 0
  • 2

文/俗士

也许没有什么比大家一本正经地讨论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更滑稽的了。在我看来,最近大家热议的“江苏高考文科状元(白湘菱)无缘北大清华”就是这样一件事。因为,白湘菱并非什么高考状元,她只是语数外三科的高考成绩在江苏省文科考生中名列第一,而其历史成绩只有B+。也就是说: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不录取,甚至不关注一个没有达到其录取条件的考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根本不值得议论。

由于,此消息最先报道是以“江苏高考文科状元无缘北大清华”为题的,一来是先入为主;一来是人们对江苏高考模式不了解;第三,还有有些人知道了江苏高考的情况,但故意忽略。于是就造成了大家围绕一件不存在的事侃侃而谈的荒唐局面。

我觉得,前两者属于不明就里急于表达,本质是对自己文字不负责(一个负责的作者一定会在对一个明显不合常理的事进行评论时必先去弄清事情的真实原因);而第三种情况则是一种媚俗,同样是不负责任。

更令人感到摇头的是,很多人又一次把自己的见解和惋惜之情建立在牺牲规则的基础之上。——很多人认为北大清华应破格录取白湘菱,并对几所表示不会录取白湘菱的大学冷言冷语进行嘲讽,尤其在白湘菱收到香港大学录取通知书以后,这类嘲讽更甚……

这次荒唐的舆情又一次证明中国人轻视规则的意识。——为了一个所谓的,并不符合实际的“状元”名号,人们就希望北大清华降低录取条件(所谓的“破格”),还把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硬生生炒成一个热点事件……

与轻视规则相伴的是对“破格”录取的推崇,就如人们纷纷希望北大清华破格录取白湘菱,这些年盛传的“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数学考0分的钱钟书”就是最典型的一例。事实上,钱钟书当年数学考了15分,虽然也很低但与盛传的0分不一样。最关键的是钱钟书并非被破格录取,而是被正常录取的:“‘钱的数学成绩确实很糟糕,但当时清华的录取标准是’(国、英、算术三门主科)有一科目考分在85分以上,一定录取……各科平均分数及格,合乎入大学标准,也能录取”。钱钟书的成绩本身就符合这个录取标准,根本用不着校长多此一举的·破格’。”①

中国人热衷于传播“破格录取”之类的佳话,本质是缺乏规则意识,喜欢用这类“佳话”为“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之类的观点做证据,然后用结果证明手段的正确,比如:你看,要不是当初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中国就少了一个大师。云云。而大家往往是不会考虑这类“破格”会不会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会对社会公平造成多大地伤害。

2020年8月5日

注:①《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破格录取谎言,钱钟书、张允和上榜》

https://m.toutiaocdn.com/i6665536612862001675/?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95231302&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7201548210101291630162F13B98C&group_id=6665536612862001675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